新华网武汉10月27日电(刘晓丽)科研人员不断培育更丰富的玉米、莲藕等农作物新品种,“植物工厂”里蔬果实现规模化循环种植,装有“北斗”系统的农机在智慧农场里来回忙碌……近年来,武汉市聚力打造超大城市
来源:新华社 | 2025-10-28
杭州临安,天目小香薯的软糯、山核桃的酥脆早已名声在外。而在清凉峰的云雾深处,还有一抹“乌润披毫”的惊喜——清凉峰红茶,正从曾经无人问津的深山野叶,蜕变为身价千元的“黄金芽”,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书写着
来源:新华社 | 2025-10-28
金秋时节,新疆库尔勒市孔雀河畔20万亩香梨进入采收季。缀满枝头的金黄果实压弯了梨枝,田间地头洋溢着丰收喜悦。作为“新疆品质”认证产品,库尔勒香梨是新疆递给全球的“甜蜜名片”。截至目前,库尔勒市香梨种植
来源:人民日报 | 2025-10-28
数据来源:农业农村部 制图:蔡华伟"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transparent; ve
来源:人民日报 | 2025-10-28
近年来,多地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带动地方实现经济转型与乡村振兴,凸显产业升级、科技赋能、电商助力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福建安溪,这个因“铁观音”而闻名的闽南山区县,曾一度是福建最大的贫困县。
来源:新华社 | 2025-10-27
粮安天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近年来,我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不断提升。为进一步筑牢大国粮仓,各地区各部门从粮食生产、技术研发、收储管理等全链条持续发力,全方位守
来源:新华社 | 2025-10-27
10月26日,在第32届杨凌农高会的农业机器人比赛上,陕西国防工业技师学院的选手介绍参赛的农用无人机。 近日,第32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在陕西杨凌举行。博览会通过农业机器人比赛、智慧农机
来源:新华社 | 2025-10-27
早就听说阳高县有位返乡企业家,放下如日中天的事业回乡投资文旅,搞得风生水起。深秋的一个清晨,一行人驱车前往探访。出大同市区,一路向北,经过一个多小时车程,眼前绵延的大山扑面而来——这就是云门山。穿过进
来源:新型城镇化网 | 2025-10-27
今年10月是第16个全国“敬老月”,本次主题是“弘扬孝亲敬老美德 共建老年友好社会”。近期,全国老龄办发布了94个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典型案例,集中展现了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多元探索。在此过程中,
来源:法治日报 | 2025-10-27
近期,中宣部、农业农村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了《“文艺赋美乡村”工作方案(2025—2027年)》,布置了组织创作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以及开展农民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艺服务、赋能乡村产业发展
来源:新华社 | 2025-10-27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摘自《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 10月17日,2025年全国和美乡村篮球大赛(“村BA”)总决赛冠亚军决赛在贵州省台江
来源:新型城镇化网 | 2025-10-25
10月23日,工人在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五德镇的赤水源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园竹笋生产车间内腌制竹笋。赤水源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园位于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五德镇,地处乌蒙山腹地,目前已有13家企业入驻,2024年总
来源:人民网 | 2025-10-25
今天(23日)是二十四节气的霜降,也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霜降是秋冬气候的转折点,气温将进一步下降,昼夜温差增大。农谚说,“霜降抢秋,不抢就丢”,农时变得异常紧迫。 上一个节气寒露是小麦播种的时节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 2025-10-24
城市公共空间的存量与增量并非简单的替代关系,以文化赋能激活存量可以在化学反应中创造增量 当下,到公共学习空间去学习日渐成为城市新风尚。不少城市公共图书馆的阅览室,出现“开馆即满”“一座难求”景象,2
来源:新华社 | 2025-10-24
新华社北京10月22日电 题:让更多河流恢复生命、流域重现生机——水利部介绍母亲河复苏行动成效 新华社记者魏弘毅、徐思钰 江河奔流,滋养流域水土、哺育一方百姓。如何让更多河流恢复生命、流域重现生机
来源:新华社 | 2025-10-24
记者从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有限公司获悉:截至目前,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累计向北方调水超830亿立方米,惠及沿线48座大中型城市1.95亿人,随着受水区配套工程完善,受益范围正由大中城市向农村拓展。目前南
来源:人民日报 | 2025-10-24
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朝着既定目标砥砺前行,中国将为全球乡村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智慧与启示 联合国旅游组织近日公布2025年“最佳旅游乡村”名单,中国申报
来源:人民网 | 2025-10-24
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十四五”期间,我国自然资源家底更加厚实。截至2024年底,全国的耕地面积达到19.4亿亩,牢牢守住了耕地保护的红线。
来源:焦点访谈 | 2025-10-24
数据来源:文化和旅游部 本报记者李卓尔整理 制图:蔡华伟"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tra
来源:人民日报 | 2025-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