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络配图
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深入实施,一幅以人为核心、城乡融合发展的宏伟蓝图正徐徐展开。与过去资源单向流向大城市不同,本轮新型城镇化将目光精准投向了广袤的乡镇与村庄,为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专家指出,这意味着中国城镇化进程正从“城市的城镇化”转向“城乡的城镇化”,乡村振兴与城市发展将比翼齐飞。
新型城镇化的政策导向,正为乡镇和村庄注入强劲动能,主要体现在产业落户的机遇、基础设施升级的机遇、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机遇、生态与文化价值实现的机遇。
从“劳动力输出地”到“产业承接地”的产业落户的机遇
过去,乡村青年劳动力大量外流。如今,政策鼓励城市产业向县域梯度转移,支持乡镇发展特色产业、农产品深加工、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这意味着,乡镇有了将本地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可能,农民可以实现“家门口就业”,缓解农村空心化问题。
从“末梢”变“节点”的基础设施升级的机遇
随着“四好农村路”、数字乡村、城乡供水一体化等工程的推进,乡镇和村庄的基础设施正迎来全面升级。特别是高速互联网的普及,打破了地理隔阂,使偏远的村庄也能融入全国乃至全球大市场,为电商直播、远程服务等新业态提供了土壤。
共享优质教育医疗资源的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机遇
政策着力推动公共服务向乡村覆盖、社会事业向乡村延伸。通过建立城乡教育共同体、医联体等方式,让农村孩子能享受到更优质的教育,让村民看病更方便。公共服务的提升,是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回乡的关键,也是提升农民幸福感的核心。
“绿水青山”变现“金山银山”的生态与文化价值实现的机遇
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乡镇独有的良好生态、田园风光和乡土文化不再是“沉睡的资产”。政策鼓励发展生态旅游、康养产业、文创产业,使乡村的生态和文化价值得以市场化、资本化,走出一条绿色发展的新路。
面对重大机遇,乡镇和村庄应如何主动作为,避免“有投入无发展”的困境?专家和成功地区的实践指出了几条关键路径。
坚持规划先行,突出“一村一品”、“一镇一业”
切忌盲目模仿、千村一面。每个乡镇、村庄都需科学评估自身的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制定差异化的发展规划。是适合发展精品农业,还是民宿旅游?是承接特定制造业,还是打造文化IP?精准定位是成功的第一步。
推动“产城融合”,打造宜居宜业的县域副中心
重点镇、中心镇应超越简单的“居住区”功能,努力发展成为服务周边村庄的区域中心。要完善产业园区、商业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让农民不仅能在此就业,还能享受与城市媲美的生活品质,实现人口和产业的集聚效应。
深化改革,激活土地、资金、人才三大要素
灵活运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政策,为产业发展腾出空间。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创新投融资模式,同时管好用好财政专项资金。大力实施“归雁工程”,吸引大学生、退役军人、企业家等返乡创业兴业,并培育本土种养能手、能工巧匠。
守护乡韵乡魂,实现“有内涵的增长”
发展不能以牺牲乡村的魂为代价。要保护好古村落、传统建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化设施建设中融入乡土元素,让乡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才是乡村区别于城市的永久魅力所在。
新型城镇化不是让乡村凋零,而是让其重生;不是让所有乡村都变成城市,而是让乡村成为现代化图景中独具特色的美好家园。这场深刻的变革,正在重新定义“城”与“乡”的关系。对于广大的乡镇和村庄而言,机遇之门已经打开,关键在于能否以创新的思维、务实的态度,走出一条各具特色的振兴之路,共同谱写城乡融合发展的新篇章。
免责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根据公开信息整理或转载,与立场无关,我们力求信息真实、准确,但文章、所示信息、提及内容仅供参考,无法保证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等,不构成任何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已标注作者及来源,并不代表赞成或反对等任何观点,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