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纪实
清晨的阳光,轻洒在北湖区郴嘉路新铺的沥青路面上,路面泛着温润的光泽。市民李阿姨牵着孙子的手走在上学路上,脚步轻快,脸上满是幸福笑容:“以前这条路晴天一身灰,雨天满脚泥,孙子上学总怕溅一身泥点。现在路平了、灯亮了,走起来心里都敞亮!”从“晴天一身灰,雨天满脚泥”到“道路平、路灯亮、排水畅”,这条连接学校、居民区和机关单位的城市道路蜕变,正是郴州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生动缩影。
而在郴州城区上空,曾出现过令人惊叹的云海景观——建筑在云海间若隐若现,云雾缭绕中,城市与自然交融,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
画卷恰如郴州发展的愿景:由城镇化到城市化,由城市化到现代化,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让城乡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近年来,郴州坚定走“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大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通过实施城市更新、乡村建设、产业协同等一系列举措,推动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勾勒出一幅城乡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图景。
强城:中心城区牵引力迸发,老旧城区焕新颜
“轰隆——”晴空之下,人民东路排水防涝改造项目施工现场一片繁忙。施工人员与机械密切协作,挖掘机挥舞着“手臂”开挖沟渠,工人师傅们忙着铺设管道,大家都在为彻底解决雨污合流、管径不足导致的积水难题全力以赴。“以前一下大雨,这条路就积水,最深的时候能没过脚踝,上班都得绕路。现在改造好了,再也不用怕下雨天了!”附近居民王大哥站在路边,看着忙碌的施工现场,满心期待。从去年以来,市区两级共推进17个市城区排水防涝改造项目,覆盖7大片区、20余条道路,预计年底全面竣工,为城市筑牢防洪屏障。其中,北湖区投入1.56亿元,让24条主次干道、背街小巷,5个城中村、16个居民小区的排水系统完成“扩容升级”,老旧城区的 “内涝痛点”正一步步变成“舒心亮点”。
片区开发,正重塑城市肌理。市土地储备中心将市城区划分为西城门户、卜里坪、七里洞等多个片区,以片区开发推动城市连片集约发展。人居环境的改善,是城市更新的基础工程,也最能直观地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2024年,郴州城区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13个;2025年计划改造的130个老旧小区中,目前开工率已达 95.38%。走进改造后的小区,墙面重新粉刷一新,新增的健身器材旁老人们悠闲聊天,孩子们在崭新的游乐设施上嬉笑打闹,一派温馨祥和的景象。
苏仙区白鹿洞街道杨家坪组的变化更具代表性。此前,这里174 户居民一直使用近30年的自建供水系统,水质不稳定,用水高峰期还会停水。如今,居民们拧开龙头就能用上和城里一样清澈的自来水,“以前喝水总担心水质,现在这水清亮又甘甜,心里踏实多了!” 居民张阿姨笑着说。这背后,是郴州督战机制的“硬核支撑”:2025年全市实施“强中心城区”项目110个,总投资639.7亿元,1至6月已完成投资157.8亿元,占年度计划的71.21%,项目推进跑出“加速度”。
县域强,则全域强。郴州协同做强县域经济,坚持一县一策,多点开花。该市将9个县市划分为新型工业化、农产品加工转化、文旅融合化三类主导型,精准定位发展方向;规划2条“低空+物流”飞行线路,打通物流运输新通道;同时,推动放权赋能,梳理19项放权清单,让县域经济“轻装上阵”,飞速发展。如今,各县域特色产业蓬勃兴起,成为郴州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兴村:基础设施一体化,乡村生活添便利
“以前寄快递得跑镇上,来回要半个多小时,现在家门口就能办,我家的土蜂蜜三天就能到广州,客户都说新鲜!” 在临武县武水镇刘家村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内,村民李大叔扬着刚发出的快递单,满脸喜悦。这个服务站日揽件超千件,与周边黄莲村等服务点连片成网,彻底打通了“农产品出村、工业品进乡”的双向通道。
乡村是城乡协调发展的“后花园”。郴州以基础设施一体化为抓手,打通乡村出行、饮水、物流堵点,让乡村居民享受到和城市一样的便利,“乡下福”丝毫不输“城里乐”。
物流通则城乡活。临武县整合多家快递企业,推动设施共建、运力共享。目前已建成39个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年底将达180个,覆盖90%以上行政村。“现在不仅寄快递方便,买东西也快,前天下单买的农具,今天就到了,一点不耽误农活。” 村民们对物流的便捷赞不绝口。
今年9月,汝城县卢阳镇东泉村上泉 — 东方并村连接线的建成,让村民们的出行迎来“大变革”。此前,村民们出行要绕行2300多米,山路崎岖,耗时又费力。如今,这条长1164米、宽3.5米的道路,让两片区域直达互通,解决了合并村多年来的出行难题,更激活了沿线的发展潜力。沿线竹林资源得到开发利用,厂商直接上门收购,村民们不用再费力搬运;茶叶、玉米基地的运输成本大幅降低,告别了 “肩挑背扛”的历史,货车直接开到田间地头,农产品能更快运往市场。“这条路修到了我们心坎里,不仅方便了出行,还让我们的农产品能卖个好价钱!”村民周大哥激动地说。
“这自来水,很清亮,也很清甜!”在嘉禾县袁家镇铸乡村田岗头自然村,村民们围着水龙头,看着流淌的清水,笑得格外灿烂。长期以来,这个500余人的村庄靠村级自建自来水工程供水,管道老化、水质不达标是村民的 “心头忧”。今年8月,郴州将其列入“群众身边实事”,在镇村与县自来水公司的协作下,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顺利完工,村民终于喝上了“放心水”。截至目前,嘉禾县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及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农村比例均达95%,32万农村居民喝上了“幸福水”。
如今,郴州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成果丰硕:农网改造升级完成率、行政村通客运班车率、行政村通光纤率等均达100%;乡镇通三级及以上公路比例达73%;全面推行“户收集、村集中、镇转运、县处理” 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县城以上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75.23%;人居环境持续改善,495个“四类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创建省级和美湘村示范村达111个……乡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短板不断补齐,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融合:要素双向流动,城乡共享发展红利
“以前在外地打工,一年也回不了几次家,现在在家门口的景区上班,既能赚钱,又能照顾家人,还能每天欣赏东江湖的美景,太满足了!” 在资兴市白廊镇,村民陈大姐笑着说。资兴市白廊镇依托东江湖旅游资源,发展“景区带村”项目,300余名村民在景区从事导游、民宿经营等工作,人均年增收超2万元。
郴州聚焦集聚度不强、公共服务不优、民生保障不足等难点,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扎实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产业互促共赢格局初步形成。在临武县,湘粤(临武)电池产业集聚区吸引30余家大湾区企业落户,车间里机器轰鸣,工人们忙碌作业,周边农村劳动力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实现了“挣钱顾家两不误”。
城乡产业互促还体现在供应链延伸上。桂阳县樱花园将樱花元素融入食品加工,开发出樱花饼、樱花茶等文创产品,形成“种植—加工—文旅”全产业链,让乡村资源变成增收资本。每到樱花盛开的季节,游客们纷至沓来,赏樱花、品樱花美食,带动了当地旅游和农产品销售,村民们的腰包越来越鼓。
户籍改革同步推进,为城乡融合注入活力。郴州建立城乡统一管理的户籍制度,实行流动人口居住证“一证通”,优化14项城镇落户流程,放宽中心城区户口迁移限制。越来越多农业转移人口告别农村,在城市安家落户,享受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以前总觉得自己是农村人,在城里没归属感,现在落户了,孩子能在城里上学,看病也方便,感觉真正成了城里人!”刚落户城区的农民工刘师傅感慨道。 就业服务持续升级,让城乡劳动者都能“有活干、有钱赚”。郴州以创建全国公共就业创业服务示范城市为抓手,构建“五化五联” 就业体系,打造零工驿站、就业超市,推行求职招聘“一码通城”、技能培训“一技通校”、诉求办理“一诉通办”。在零工驿站里,求职者通过手机扫码就能查看招聘信息,技能培训课堂上,大家认真学习电工、月嫂等技能,为就业增添底气。
资本与人才的双向奔赴,更让城乡融合有了“烟火气”。苏仙区的中小企业、钰丰食品等民营企业通过“周末消费 模式,把城市的资金、客源导入乡村。每到周末,城市居民纷纷来到乡村,采摘新鲜果蔬、体验农家生活,带动了乡村旅游和农产品销售;汝城县沙洲村吸引20余名返乡青年创办民宿、电商,直播间里,青年们热情地向网友介绍当地的农产品,带动农产品线上销售额突破500万元,“城里资本下乡、乡村人才回流”的良性循环逐渐形成。
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城乡居民共享 “发展红利”。全市组建21个城乡教育联盟,城区优质学校与农村薄弱校“结对子”,城里的老师定期到农村学校授课,农村孩子也能享受到优质教育;县域医共体实现全覆盖,三甲医院专家定期到基层坐诊,村民在家门口就能看 “大病”,不用再奔波劳碌;全市普通国道三级及以上公路比例达95.3%,乡镇通三级公路比例73%,农村物流配送实现“村村通”,城乡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群众的幸福感越来越强。
从强城到兴村,从融合到共进,郴州用一个个实实在在的举措、一幕幕温暖人心的场景,书写着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答卷”。这份 “答卷”里,有城市的日新月异,有乡村的蓬勃发展,更有城乡居民脸上洋溢的幸福笑容。未来,郴州将继续沿着城乡融合发展的道路坚定前行,为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更多鲜活样本,绘就更加美好的城乡和美新图景。
免责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根据公开信息整理或转载,与立场无关,我们力求信息真实、准确,但文章、所示信息、提及内容仅供参考,无法保证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等,不构成任何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已标注作者及来源,并不代表赞成或反对等任何观点,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