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网 > 活动 > 浏览文章

电力阿坝行|国家电网点亮灯火璀璨新映秀

来源:央视网 作者:何川 日期:2025/10/17 15:47:00
映秀新貌(严易程/摄)央视网消息(记者 何川)“把购电卡插入,3秒钟就能自动完成交费。”近日,阿坝州汶川县映秀镇居民胡良兵满意地介绍着用电新体验。他所说的智能电表,目前在阿坝州已安装31.14万只。3

映秀新貌(严易程/摄)

央视网消息(记者 何川)“把购电卡插入,3秒钟就能自动完成交费。”近日,阿坝州汶川县映秀镇居民胡良兵满意地介绍着用电新体验。他所说的智能电表,目前在阿坝州已安装31.14万只。

317国道旁,汶川县映秀镇漩口中学旧址前,游客络绎不绝。十七年前,一场沉重的灾难让很多人记住了映秀。十七年后,这里的生命蓬勃生长,夜夜灯火璀璨。在2024年的国家电网“百强供电所”月评中,国网阿坝供电公司映秀服务站以全国并列第一、全省第一的优异成绩荣登榜首。这璀璨的万家灯火背后,有着许多电力人的努力和坚持。

“地震中映秀片区电网受损非常严重,整个主网基本全部瘫痪,多座变电站损毁,在整个抗震抢险期间,该片区仅靠发电机临时供电。”国网阿坝供电公司映秀服务站站长陈福全回忆,为尽快恢复供电,抢险队进入映秀镇,用应急发电机点亮了灾后第一盏灯。随后,电力工人冒着生命危险展开实地勘察,确定了由都江堰110千伏灌县变电站经阿坝州内数个变电站送电进入映秀镇的供电方案。

为此,电力部门决定在映秀镇新建一座35千伏小型化变电站——春天坪变电站。

“当时,春天坪变电站从土建进场到电气安装结束仅用了一个月,是映秀镇电力恢复重建的第一个项目。”陈福全介绍,随着电网不断改造,供电越来越稳定,供电服务站已全面上线电力客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可自动实现用电监控、负荷管理和线损分析。

“它可以快速收集参数,提高工作效率。”春天坪变电站不远处,二台山220千伏变电站内,一台智能巡检机器人正执行日常巡检运维任务。陈福全表示,该变电站前身为映秀湾发电厂220千伏开关站,在“5·12”地震中遭受毁灭性破坏。历时9个月,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在原址重建,并将其升级为变电站。

这是汶川灾后重建投用的首座变电站。

十七年前,汶川地震使阿坝电网遭受重创,电网几乎损毁殆尽,直接经济损失高达9亿元……重庆博赛矿业集团阿坝铝厂厂长全鹏程对灾后重建的电能保障深有感触。“当时公司刚收购阿坝铝厂,按计划将在5月13日启动‘扩能计划’。”全鹏程说,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

“原本以为供电在短时间内难以恢复,没想到短短数月,映秀镇受损线路就实现了正常使用,公司也在当年底顺利实施了‘扩能计划’。”全鹏程告诉记者,自2008年技改扩能以来,在稳定电力的支撑下,企业不断规范和完善环保设备设施,常态化保持环保设备正常运行,年产能已达20万吨,一跃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铝合金线杆生产基地。

“去年,在国网阿坝公司帮助下,企业投资十余万元对内部用电结构进行改造,预计每年可节约电费900余万元。”全鹏程说。

历经十七年发展,阿坝电网在废墟中“从零起步”,全面实现配网自动化。如今,由国网阿坝供电公司实际运维的变电站由震前的1座增至116座,为震前的116倍,其中包括220千伏变电站16座(含开关站1座)、110千伏变电站32座、35千伏变电站68座。阿坝州还建成了一套适应高原地域特色的电力应急体系。

十七年来,国网阿坝供电公司全力实施“追赶式”重建,以先进信息技术为支撑,努力实现“数据一张网、电网一张图、业务一条线”,着力打造坚强智能电网,推动电网实现跨越式发展。目前,灾区电网发展速度已超过震前,电网规模大幅提升,电网结构优于震前,智能化水平显着提高,服务水平与供电品质也明显增强。

随着“川西热”的兴起,317国道因其沿途秀美风光备受自驾游客青睐,映秀镇也凭借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吸引了大量游客。

“发展民宿、乡村旅游等都离不开电!”村庄错落,灯火璀璨。傍晚时分,胡良兵站在自家的“老地方”饭馆前,看着镇上来往的新能源车辆驶进院子,插上充电桩进行“补能”。

胡良兵说:“国家的强大支撑,不仅点亮了璀璨夜色,更成为当地群众致富路上的坚实后盾,这才有了今天新映秀产业兴旺、人民富足的美好画卷。”

责编: 文墨
TAGS:

免责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根据公开信息整理或转载,与立场无关,我们力求信息真实、准确,但文章、所示信息、提及内容仅供参考,无法保证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等,不构成任何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已标注作者及来源,并不代表赞成或反对等任何观点,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2096-2290
期刊试读
新型城镇化

往期期刊

边栏-右边
边栏2-右边
边栏3-右边

郑重声明:新型城镇化网仅提供信息刊登转载功能,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用户需独立做出投资决策,风险自担,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果有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请与及时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19 新型城镇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3993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