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网 > 热点 > 乡村振兴 > 浏览文章

科技赋能农业生产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探访中国农大肇东实验站

来源:新华社 作者: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日期:2025/10/19 11:16:07
  这是10月13日拍摄的位于黑龙江省肇东市五里明镇东升村的中国农业大学肇东实验站(无人机照片)。  日前,中国农业大学肇东实验站的2000余亩示范田测产结果出炉,折合14%标准水分后玉米亩产达208

  这是10月13日拍摄的位于黑龙江省肇东市五里明镇东升村的中国农业大学肇东实验站(无人机照片)。

  日前,中国农业大学肇东实验站的2000余亩示范田测产结果出炉,折合14%标准水分后玉米亩产达2088.2斤,连续三年实现“吨粮田”并保持产量逐年增长,标志着该实验站在玉米单产提升方面取得新突破。

  中国农业大学肇东实验站位于黑龙江省肇东市五里明镇东升村,地处松嫩平原腹地,是中国农业大学与肇东市共建的集农业科研、试验、教学、培训于一体的产学研基地。自2022年7月成立以来,该实验站锚定现代化农业“卡脖子”技术难题,承担了“农田氮素地下淋溶自动监测技术装备研发及产业化”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等多项重大农业科研项目,开展了黑土地保护性利用、现代农业智能化、玉米单产提升等科技攻关。

  中国农业大学肇东实验站站长、教授陈永说,刚到村里时,科研人员发现一些科研工作和基层农民的需求存在偏差,便因地制宜开展科研攻关,如今已有多项科研成果转化落地,能够切实解决农户问题。“实验站设在村里田间,就是要让科研人员和农民、农业合作社零距离接触,让科技更好地赋能农业生产,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摄

  10月14日,在肇东市五里明镇东升村,中国农业大学肇东实验站站长、教授陈永(右一)指导学生测量玉米产量。

  日前,中国农业大学肇东实验站的2000余亩示范田测产结果出炉,折合14%标准水分后玉米亩产达2088.2斤,连续三年实现“吨粮田”并保持产量逐年增长,标志着该实验站在玉米单产提升方面取得新突破。

  中国农业大学肇东实验站位于黑龙江省肇东市五里明镇东升村,地处松嫩平原腹地,是中国农业大学与肇东市共建的集农业科研、试验、教学、培训于一体的产学研基地。自2022年7月成立以来,该实验站锚定现代化农业“卡脖子”技术难题,承担了“农田氮素地下淋溶自动监测技术装备研发及产业化”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等多项重大农业科研项目,开展了黑土地保护性利用、现代农业智能化、玉米单产提升等科技攻关。

  中国农业大学肇东实验站站长、教授陈永说,刚到村里时,科研人员发现一些科研工作和基层农民的需求存在偏差,便因地制宜开展科研攻关,如今已有多项科研成果转化落地,能够切实解决农户问题。“实验站设在村里田间,就是要让科研人员和农民、农业合作社零距离接触,让科技更好地赋能农业生产,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摄

  10月14日,在肇东市五里明镇东升村,中国农业大学肇东实验站的科研人员在一片试验田边测量玉米产量。

  日前,中国农业大学肇东实验站的2000余亩示范田测产结果出炉,折合14%标准水分后玉米亩产达2088.2斤,连续三年实现“吨粮田”并保持产量逐年增长,标志着该实验站在玉米单产提升方面取得新突破。

  中国农业大学肇东实验站位于黑龙江省肇东市五里明镇东升村,地处松嫩平原腹地,是中国农业大学与肇东市共建的集农业科研、试验、教学、培训于一体的产学研基地。自2022年7月成立以来,该实验站锚定现代化农业“卡脖子”技术难题,承担了“农田氮素地下淋溶自动监测技术装备研发及产业化”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等多项重大农业科研项目,开展了黑土地保护性利用、现代农业智能化、玉米单产提升等科技攻关。

  中国农业大学肇东实验站站长、教授陈永说,刚到村里时,科研人员发现一些科研工作和基层农民的需求存在偏差,便因地制宜开展科研攻关,如今已有多项科研成果转化落地,能够切实解决农户问题。“实验站设在村里田间,就是要让科研人员和农民、农业合作社零距离接触,让科技更好地赋能农业生产,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摄

  10月14日,在肇东市五里明镇东升村,中国农业大学肇东实验站站长、教授陈永在一片试验田中查看不同对照处理下的玉米生长情况。

  日前,中国农业大学肇东实验站的2000余亩示范田测产结果出炉,折合14%标准水分后玉米亩产达2088.2斤,连续三年实现“吨粮田”并保持产量逐年增长,标志着该实验站在玉米单产提升方面取得新突破。

  中国农业大学肇东实验站位于黑龙江省肇东市五里明镇东升村,地处松嫩平原腹地,是中国农业大学与肇东市共建的集农业科研、试验、教学、培训于一体的产学研基地。自2022年7月成立以来,该实验站锚定现代化农业“卡脖子”技术难题,承担了“农田氮素地下淋溶自动监测技术装备研发及产业化”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等多项重大农业科研项目,开展了黑土地保护性利用、现代农业智能化、玉米单产提升等科技攻关。

  中国农业大学肇东实验站站长、教授陈永说,刚到村里时,科研人员发现一些科研工作和基层农民的需求存在偏差,便因地制宜开展科研攻关,如今已有多项科研成果转化落地,能够切实解决农户问题。“实验站设在村里田间,就是要让科研人员和农民、农业合作社零距离接触,让科技更好地赋能农业生产,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摄

  10月14日,在肇东市五里明镇东升村,中国农业大学肇东实验站站长、教授陈永(右)和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研究员张贵龙在一片试验田中查看暗管排水回收装置。

  日前,中国农业大学肇东实验站的2000余亩示范田测产结果出炉,折合14%标准水分后玉米亩产达2088.2斤,连续三年实现“吨粮田”并保持产量逐年增长,标志着该实验站在玉米单产提升方面取得新突破。

  中国农业大学肇东实验站位于黑龙江省肇东市五里明镇东升村,地处松嫩平原腹地,是中国农业大学与肇东市共建的集农业科研、试验、教学、培训于一体的产学研基地。自2022年7月成立以来,该实验站锚定现代化农业“卡脖子”技术难题,承担了“农田氮素地下淋溶自动监测技术装备研发及产业化”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等多项重大农业科研项目,开展了黑土地保护性利用、现代农业智能化、玉米单产提升等科技攻关。

  中国农业大学肇东实验站站长、教授陈永说,刚到村里时,科研人员发现一些科研工作和基层农民的需求存在偏差,便因地制宜开展科研攻关,如今已有多项科研成果转化落地,能够切实解决农户问题。“实验站设在村里田间,就是要让科研人员和农民、农业合作社零距离接触,让科技更好地赋能农业生产,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摄

  10月14日,在肇东市五里明镇东升村,来自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生态环境部土壤与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监管技术中心等多家单位的科研人员,对中国农业大学肇东实验站的一片试验田进行测产(无人机照片)。

  日前,中国农业大学肇东实验站的2000余亩示范田测产结果出炉,折合14%标准水分后玉米亩产达2088.2斤,连续三年实现“吨粮田”并保持产量逐年增长,标志着该实验站在玉米单产提升方面取得新突破。

  中国农业大学肇东实验站位于黑龙江省肇东市五里明镇东升村,地处松嫩平原腹地,是中国农业大学与肇东市共建的集农业科研、试验、教学、培训于一体的产学研基地。自2022年7月成立以来,该实验站锚定现代化农业“卡脖子”技术难题,承担了“农田氮素地下淋溶自动监测技术装备研发及产业化”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等多项重大农业科研项目,开展了黑土地保护性利用、现代农业智能化、玉米单产提升等科技攻关。

  中国农业大学肇东实验站站长、教授陈永说,刚到村里时,科研人员发现一些科研工作和基层农民的需求存在偏差,便因地制宜开展科研攻关,如今已有多项科研成果转化落地,能够切实解决农户问题。“实验站设在村里田间,就是要让科研人员和农民、农业合作社零距离接触,让科技更好地赋能农业生产,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摄

  10月14日,在肇东市五里明镇东升村,中国农业大学肇东实验站的科研人员用土钻采集试验田的土样。

  日前,中国农业大学肇东实验站的2000余亩示范田测产结果出炉,折合14%标准水分后玉米亩产达2088.2斤,连续三年实现“吨粮田”并保持产量逐年增长,标志着该实验站在玉米单产提升方面取得新突破。

  中国农业大学肇东实验站位于黑龙江省肇东市五里明镇东升村,地处松嫩平原腹地,是中国农业大学与肇东市共建的集农业科研、试验、教学、培训于一体的产学研基地。自2022年7月成立以来,该实验站锚定现代化农业“卡脖子”技术难题,承担了“农田氮素地下淋溶自动监测技术装备研发及产业化”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等多项重大农业科研项目,开展了黑土地保护性利用、现代农业智能化、玉米单产提升等科技攻关。

  中国农业大学肇东实验站站长、教授陈永说,刚到村里时,科研人员发现一些科研工作和基层农民的需求存在偏差,便因地制宜开展科研攻关,如今已有多项科研成果转化落地,能够切实解决农户问题。“实验站设在村里田间,就是要让科研人员和农民、农业合作社零距离接触,让科技更好地赋能农业生产,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摄

  10月14日,在肇东市五里明镇东升村,科研人员查看中国农业大学肇东实验站一片试验田中黑土保护性利用现状。

  日前,中国农业大学肇东实验站的2000余亩示范田测产结果出炉,折合14%标准水分后玉米亩产达2088.2斤,连续三年实现“吨粮田”并保持产量逐年增长,标志着该实验站在玉米单产提升方面取得新突破。

  中国农业大学肇东实验站位于黑龙江省肇东市五里明镇东升村,地处松嫩平原腹地,是中国农业大学与肇东市共建的集农业科研、试验、教学、培训于一体的产学研基地。自2022年7月成立以来,该实验站锚定现代化农业“卡脖子”技术难题,承担了“农田氮素地下淋溶自动监测技术装备研发及产业化”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等多项重大农业科研项目,开展了黑土地保护性利用、现代农业智能化、玉米单产提升等科技攻关。

  中国农业大学肇东实验站站长、教授陈永说,刚到村里时,科研人员发现一些科研工作和基层农民的需求存在偏差,便因地制宜开展科研攻关,如今已有多项科研成果转化落地,能够切实解决农户问题。“实验站设在村里田间,就是要让科研人员和农民、农业合作社零距离接触,让科技更好地赋能农业生产,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摄

  10月14日,在肇东市五里明镇东升村,中国农业大学肇东实验站的科研人员用手机查看试验田中土壤水热传感器的数据。

  日前,中国农业大学肇东实验站的2000余亩示范田测产结果出炉,折合14%标准水分后玉米亩产达2088.2斤,连续三年实现“吨粮田”并保持产量逐年增长,标志着该实验站在玉米单产提升方面取得新突破。

  中国农业大学肇东实验站位于黑龙江省肇东市五里明镇东升村,地处松嫩平原腹地,是中国农业大学与肇东市共建的集农业科研、试验、教学、培训于一体的产学研基地。自2022年7月成立以来,该实验站锚定现代化农业“卡脖子”技术难题,承担了“农田氮素地下淋溶自动监测技术装备研发及产业化”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等多项重大农业科研项目,开展了黑土地保护性利用、现代农业智能化、玉米单产提升等科技攻关。

  中国农业大学肇东实验站站长、教授陈永说,刚到村里时,科研人员发现一些科研工作和基层农民的需求存在偏差,便因地制宜开展科研攻关,如今已有多项科研成果转化落地,能够切实解决农户问题。“实验站设在村里田间,就是要让科研人员和农民、农业合作社零距离接触,让科技更好地赋能农业生产,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摄

  10月14日,在肇东市五里明镇东升村,中国农业大学肇东实验站站长、教授陈永(左)和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研究员张贵龙走在一片试验田边。

  日前,中国农业大学肇东实验站的2000余亩示范田测产结果出炉,折合14%标准水分后玉米亩产达2088.2斤,连续三年实现“吨粮田”并保持产量逐年增长,标志着该实验站在玉米单产提升方面取得新突破。

  中国农业大学肇东实验站位于黑龙江省肇东市五里明镇东升村,地处松嫩平原腹地,是中国农业大学与肇东市共建的集农业科研、试验、教学、培训于一体的产学研基地。自2022年7月成立以来,该实验站锚定现代化农业“卡脖子”技术难题,承担了“农田氮素地下淋溶自动监测技术装备研发及产业化”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等多项重大农业科研项目,开展了黑土地保护性利用、现代农业智能化、玉米单产提升等科技攻关。

  中国农业大学肇东实验站站长、教授陈永说,刚到村里时,科研人员发现一些科研工作和基层农民的需求存在偏差,便因地制宜开展科研攻关,如今已有多项科研成果转化落地,能够切实解决农户问题。“实验站设在村里田间,就是要让科研人员和农民、农业合作社零距离接触,让科技更好地赋能农业生产,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摄

  10月14日,在肇东市五里明镇东升村,中国农业大学肇东实验站站长、教授陈永(右二)和实验站的科研人员交谈。

  日前,中国农业大学肇东实验站的2000余亩示范田测产结果出炉,折合14%标准水分后玉米亩产达2088.2斤,连续三年实现“吨粮田”并保持产量逐年增长,标志着该实验站在玉米单产提升方面取得新突破。

  中国农业大学肇东实验站位于黑龙江省肇东市五里明镇东升村,地处松嫩平原腹地,是中国农业大学与肇东市共建的集农业科研、试验、教学、培训于一体的产学研基地。自2022年7月成立以来,该实验站锚定现代化农业“卡脖子”技术难题,承担了“农田氮素地下淋溶自动监测技术装备研发及产业化”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等多项重大农业科研项目,开展了黑土地保护性利用、现代农业智能化、玉米单产提升等科技攻关。

  中国农业大学肇东实验站站长、教授陈永说,刚到村里时,科研人员发现一些科研工作和基层农民的需求存在偏差,便因地制宜开展科研攻关,如今已有多项科研成果转化落地,能够切实解决农户问题。“实验站设在村里田间,就是要让科研人员和农民、农业合作社零距离接触,让科技更好地赋能农业生产,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摄

  10月14日,在肇东市五里明镇东升村,中国农业大学肇东实验站的科研人员在实验室忙碌。

  日前,中国农业大学肇东实验站的2000余亩示范田测产结果出炉,折合14%标准水分后玉米亩产达2088.2斤,连续三年实现“吨粮田”并保持产量逐年增长,标志着该实验站在玉米单产提升方面取得新突破。

  中国农业大学肇东实验站位于黑龙江省肇东市五里明镇东升村,地处松嫩平原腹地,是中国农业大学与肇东市共建的集农业科研、试验、教学、培训于一体的产学研基地。自2022年7月成立以来,该实验站锚定现代化农业“卡脖子”技术难题,承担了“农田氮素地下淋溶自动监测技术装备研发及产业化”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等多项重大农业科研项目,开展了黑土地保护性利用、现代农业智能化、玉米单产提升等科技攻关。

  中国农业大学肇东实验站站长、教授陈永说,刚到村里时,科研人员发现一些科研工作和基层农民的需求存在偏差,便因地制宜开展科研攻关,如今已有多项科研成果转化落地,能够切实解决农户问题。“实验站设在村里田间,就是要让科研人员和农民、农业合作社零距离接触,让科技更好地赋能农业生产,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摄

  10月14日,在肇东市五里明镇东升村,中国农业大学肇东实验站的科研人员在实验室测量水稻千粒重。

  日前,中国农业大学肇东实验站的2000余亩示范田测产结果出炉,折合14%标准水分后玉米亩产达2088.2斤,连续三年实现“吨粮田”并保持产量逐年增长,标志着该实验站在玉米单产提升方面取得新突破。

  中国农业大学肇东实验站位于黑龙江省肇东市五里明镇东升村,地处松嫩平原腹地,是中国农业大学与肇东市共建的集农业科研、试验、教学、培训于一体的产学研基地。自2022年7月成立以来,该实验站锚定现代化农业“卡脖子”技术难题,承担了“农田氮素地下淋溶自动监测技术装备研发及产业化”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等多项重大农业科研项目,开展了黑土地保护性利用、现代农业智能化、玉米单产提升等科技攻关。

  中国农业大学肇东实验站站长、教授陈永说,刚到村里时,科研人员发现一些科研工作和基层农民的需求存在偏差,便因地制宜开展科研攻关,如今已有多项科研成果转化落地,能够切实解决农户问题。“实验站设在村里田间,就是要让科研人员和农民、农业合作社零距离接触,让科技更好地赋能农业生产,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摄

  10月14日,在中国农业大学肇东实验站,来自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生态环境部土壤与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监管技术中心等多家单位的科研人员在进行测产。

  日前,中国农业大学肇东实验站的2000余亩示范田测产结果出炉,折合14%标准水分后玉米亩产达2088.2斤,连续三年实现“吨粮田”并保持产量逐年增长,标志着该实验站在玉米单产提升方面取得新突破。

  中国农业大学肇东实验站位于黑龙江省肇东市五里明镇东升村,地处松嫩平原腹地,是中国农业大学与肇东市共建的集农业科研、试验、教学、培训于一体的产学研基地。自2022年7月成立以来,该实验站锚定现代化农业“卡脖子”技术难题,承担了“农田氮素地下淋溶自动监测技术装备研发及产业化”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等多项重大农业科研项目,开展了黑土地保护性利用、现代农业智能化、玉米单产提升等科技攻关。

  中国农业大学肇东实验站站长、教授陈永说,刚到村里时,科研人员发现一些科研工作和基层农民的需求存在偏差,便因地制宜开展科研攻关,如今已有多项科研成果转化落地,能够切实解决农户问题。“实验站设在村里田间,就是要让科研人员和农民、农业合作社零距离接触,让科技更好地赋能农业生产,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摄

  10月14日,在肇东市五里明镇东升村,中国农业大学肇东实验站站长、教授陈永(左一)给学生讲解水肥一体化设备的操作系统。

  日前,中国农业大学肇东实验站的2000余亩示范田测产结果出炉,折合14%标准水分后玉米亩产达2088.2斤,连续三年实现“吨粮田”并保持产量逐年增长,标志着该实验站在玉米单产提升方面取得新突破。

  中国农业大学肇东实验站位于黑龙江省肇东市五里明镇东升村,地处松嫩平原腹地,是中国农业大学与肇东市共建的集农业科研、试验、教学、培训于一体的产学研基地。自2022年7月成立以来,该实验站锚定现代化农业“卡脖子”技术难题,承担了“农田氮素地下淋溶自动监测技术装备研发及产业化”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等多项重大农业科研项目,开展了黑土地保护性利用、现代农业智能化、玉米单产提升等科技攻关。

  中国农业大学肇东实验站站长、教授陈永说,刚到村里时,科研人员发现一些科研工作和基层农民的需求存在偏差,便因地制宜开展科研攻关,如今已有多项科研成果转化落地,能够切实解决农户问题。“实验站设在村里田间,就是要让科研人员和农民、农业合作社零距离接触,让科技更好地赋能农业生产,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摄

  10月14日,在肇东市五里明镇东升村,来自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生态环境部土壤与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监管技术中心等多家单位的科研人员,现场测评中国农业大学肇东实验站所参与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日前,中国农业大学肇东实验站的2000余亩示范田测产结果出炉,折合14%标准水分后玉米亩产达2088.2斤,连续三年实现“吨粮田”并保持产量逐年增长,标志着该实验站在玉米单产提升方面取得新突破。

  中国农业大学肇东实验站位于黑龙江省肇东市五里明镇东升村,地处松嫩平原腹地,是中国农业大学与肇东市共建的集农业科研、试验、教学、培训于一体的产学研基地。自2022年7月成立以来,该实验站锚定现代化农业“卡脖子”技术难题,承担了“农田氮素地下淋溶自动监测技术装备研发及产业化”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等多项重大农业科研项目,开展了黑土地保护性利用、现代农业智能化、玉米单产提升等科技攻关。

  中国农业大学肇东实验站站长、教授陈永说,刚到村里时,科研人员发现一些科研工作和基层农民的需求存在偏差,便因地制宜开展科研攻关,如今已有多项科研成果转化落地,能够切实解决农户问题。“实验站设在村里田间,就是要让科研人员和农民、农业合作社零距离接触,让科技更好地赋能农业生产,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摄

  10月13日,在肇东市五里明镇东升村应用中国农业大学肇东实验站集成“大垄双行密植+水肥一体化+秸秆粉碎深埋”技术模式的试验田里,当地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农民在收获玉米(无人机照片)。

  日前,中国农业大学肇东实验站的2000余亩示范田测产结果出炉,折合14%标准水分后玉米亩产达2088.2斤,连续三年实现“吨粮田”并保持产量逐年增长,标志着该实验站在玉米单产提升方面取得新突破。

  中国农业大学肇东实验站位于黑龙江省肇东市五里明镇东升村,地处松嫩平原腹地,是中国农业大学与肇东市共建的集农业科研、试验、教学、培训于一体的产学研基地。自2022年7月成立以来,该实验站锚定现代化农业“卡脖子”技术难题,承担了“农田氮素地下淋溶自动监测技术装备研发及产业化”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等多项重大农业科研项目,开展了黑土地保护性利用、现代农业智能化、玉米单产提升等科技攻关。

  中国农业大学肇东实验站站长、教授陈永说,刚到村里时,科研人员发现一些科研工作和基层农民的需求存在偏差,便因地制宜开展科研攻关,如今已有多项科研成果转化落地,能够切实解决农户问题。“实验站设在村里田间,就是要让科研人员和农民、农业合作社零距离接触,让科技更好地赋能农业生产,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摄

  这是10月13日拍摄的中国农业大学肇东实验站所在的黑龙江省肇东市五里明镇东升村(无人机照片)。

  日前,中国农业大学肇东实验站的2000余亩示范田测产结果出炉,折合14%标准水分后玉米亩产达2088.2斤,连续三年实现“吨粮田”并保持产量逐年增长,标志着该实验站在玉米单产提升方面取得新突破。

  中国农业大学肇东实验站位于黑龙江省肇东市五里明镇东升村,地处松嫩平原腹地,是中国农业大学与肇东市共建的集农业科研、试验、教学、培训于一体的产学研基地。自2022年7月成立以来,该实验站锚定现代化农业“卡脖子”技术难题,承担了“农田氮素地下淋溶自动监测技术装备研发及产业化”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等多项重大农业科研项目,开展了黑土地保护性利用、现代农业智能化、玉米单产提升等科技攻关。

  中国农业大学肇东实验站站长、教授陈永说,刚到村里时,科研人员发现一些科研工作和基层农民的需求存在偏差,便因地制宜开展科研攻关,如今已有多项科研成果转化落地,能够切实解决农户问题。“实验站设在村里田间,就是要让科研人员和农民、农业合作社零距离接触,让科技更好地赋能农业生产,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摄

责编: 李红
TAGS:

免责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根据公开信息整理或转载,与立场无关,我们力求信息真实、准确,但文章、所示信息、提及内容仅供参考,无法保证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等,不构成任何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已标注作者及来源,并不代表赞成或反对等任何观点,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2096-2290
期刊试读
新型城镇化

往期期刊

边栏-右边
边栏2-右边
边栏3-右边

郑重声明:新型城镇化网仅提供信息刊登转载功能,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用户需独立做出投资决策,风险自担,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果有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请与及时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19 新型城镇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39932号-3